由于搪玻璃生产工艺的复杂性,在生产过程中也就必然会产生诸多缺陷。缺陷有多种形式,而每一种形式又有各种各样的形成原因和形成条件,如工艺制度的执行与否、使用不合格的原料等都会引起不同的瓷层缺陷。
常见的几种缺陷归结为三类:爆瓷、瓷层裂纹和瓷层中的气泡。
前两期链接:
今天我们来介绍烧成过程中的"烧流"缺陷。
四、烧成过程中的"烧流"缺陷
搪玻璃生产过程中的"烧流"缺陷也是经常遇到的,尽管反映出的情况大致相似,但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"烧流"缺陷是指在底釉或面釉烧成过程中产生的,表现为发生局部(甚至全部)熔体流失而暴露出底釉或金属氧化层的一种工艺缺陷。形成此缺陷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可总结为以下几种。
(1)毛坯处理不当,涂搪面有油污,无论在金属基材还是底釉层表面存在油污,必然在涂搪时出现局部不黏附釉浆的现象,使釉浆喷涂层局部未被覆盖,有的呈点状缺釉。这是因为表面张力小的油污以膜状紧贴在金属或底釉层表面,形成憎釉层,使釉粉无法与金属或底釉层接触。即使釉浆勉强封闭油膜,但在烧成时,由于油类物质首先分解、燃烧和挥发,使一些尚未软化的粉层松裂,甚至脱落,一些已软化的熔体被油物所形成的气体压力所冲散,由此导致烧流。一旦发生烧流,需要进行局部修理,重新补搪。

(2)釉浆中混入了有机物杂质釉浆中,如果不慎渗入了油、有机纤维、溶剂等可燃挥发性物质,制品烧成时必然导致烧流缺陷。这种烧流的部位不固定,但涂搪越厚烧流量越大。因此,在釉浆的研磨或调制时严禁油类和有机杂质,否则,应进行漂洗或者烘干回熔,除去杂质待用。
(3)黏土磨加量不够,一般的瓷釉配方中,根据配方的性能磨加了部分黏土来调节瓷釉的工艺性能,主要起到三个作用:一是与水分子、硅酸盐细分散粒子、电解质粒子一起形成胶体,使釉浆呈悬浮状,并提高粉层强度;二是调整烧成温度和时间;三是由于结晶水的存在和膨胀性,使粉层多孔并能提高粉层强度,因而对防止"烧流"十分有效。反之,对某些瓷釉配方来说,不加或添加黏土量过少,在烧成时容易导致烧流。
尽管是磨加适量黏土对克服烧流缺陷有好处,但引入黏土过多会影响烧成温度和瓷面光洁度。当黏土和膨润土搭配使用时,工艺效果会好得多,黏土和膨润土的比例为1:0.5合适。
(4)釉粉过细涂搪过厚,釉粉磨得过细(一般高于140目),使涂层粉粒间的孔隙度降低,加之涂层过厚,此时内部水分和其他气体不易透过粉层而积聚,增大压力,烧成时易导致"烧流"。若釉粉球磨太细,应采取相应的措施,如:选用两种类型相同,而组成与细度不同的釉粉进行混合调制涂搪,是有一定效果的。

(5)应力作用喷粉过程中粉层间的干湿度没掌握好,涂搪厚度过大,烘干不彻底,尤其是炉温过高而急速装炉时,由于坯体迅速膨胀或粉层内部水分的挥发而导致粉层应力产生,使粉层结构组织发生破坏,烧成时也会发生烧流现象。
(6)电解质过多或加入物质不当,电解质不管是何种方式加入,根据所起的作用不同,都不能过量加入或选择不当。所用的盐类电解质一般在烧成时存在分解反应生成的气体过量,易导致针孔、小泡和烧流缺陷;尤其是电解质误加,更容易导致上述情况。
(7)釉浆喷涂层碰撞喷涂好的釉浆喷涂层应轻吊轻放,不得操作过重。因为釉粉层只是脆弱地黏附在基材金属或瓷层表面,若受外力作用会使粉层变形或开裂,粉层一旦出现裂纹,进炉后不能经受各种力的作用,此时易导致烧流。因此,在保证釉浆喷涂层轻吊轻放的前提下,提高粉层强度也是非常必要的。

今日介绍到此结束,请关注“硅普搪瓷”公众号,了解更多关于搪玻璃釉小知识吧~
本文引用《搪瓷与玻璃》章节“搪玻璃搪烧工艺和工装”,作者:徐仲民,邵泽恩。
